61 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

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

日前,策發會研究愛國教育。商台早晨節目《在晴朗的一天出發》,就此來電訪問。我本來想談及這句成語的,但因時間所限而作罷。

雖然這八個字,不少人都琅琅上口,但卻不知出處,往往把「天下」誤說「國家」。其實,兩字之異,大有分別。

這句話,原出自顧炎武《日知錄》第十三卷。他說:「有亡國,有亡天下」,兩者很不相同。「亡國」是易姓改號,不過變朝換代而已;「亡天下」,則是「獸食人,人食人」,社會道德淪喪,士大夫無恥。這樣,「亡天下」實在比「亡國」更為可怕,更應該悲痛。

他還說:「保國者,其君其臣,肉食者謀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。」保國家,使之不致於亡,這是皇帝、臣子、位居官職的人要做的事。至於道德淪喪,無恥氾濫,即使是一個卑微的普通老百姓,也有責任。

今天來研究愛國教育,首先要看看,我們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現實呢?到底是面臨受威脅、被侵略、滅亡的危機,還是一個「獸食人,人食人」的空前腐敗墮落的局面呢?是在一個「亡國」還是「亡天下」的處境呢?假如是後者,要提倡推行的教育,不是「愛國」而是「愛天下」,這是每一個中國人,都要負起的責任。「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」!

顧炎武清初人,後人稱亭林先生,是一個大學問家,尤以性格耿介而受到尊崇。他還有兩句名言:「博學於文,行己有恥」。

「博學於文」,是指在做學問方面。「博」是要有各方面廣泛的知識,「文」不僅僅是文章、文獻,而是各種道理。為了「博」,他無書不讀,自少至老,未嘗一日稍懈。他的名著《日知錄》,窮畢生之力,一直修改到臨終為止。書名出自《論語》:「日知其所無,月無忘其所能」。意思是,每天都學得一點不懂的東西,過了一段時間也不要忘記所學過的東西。

「行己有恥」,是指做人處事方面。他為人嚴肅莊重,狷介嫉俗。清朝為籠絡讀書人,曾多次迫他出山做官,都嚴拒了。他說:「刀和繩子都在,不要逼迫我早死」;「七十老翁何所求?正欠一死。如果你們一定要逼我出來任史官,那麼,只有以身殉國」。他一直不忘故國。

二○○六年三月四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