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 「前思後想」的習慣

「前思後想」的習慣

訪問北美途中,(零六年)八月卅一日在溫哥華,與年輕人對話的座談會中,我以《我的習慣、座右銘和最尊敬的人》為題講話。

習慣講了:守時、閱讀和前思後想。座右銘講了:「澹泊明志,寧靜致遠」;「有容乃大,無欲則剛」;「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」。最尊敬的人講了:孫中山和魯迅。本文,只來說一說,「前思後想」的習慣。

「思前想後」,一般帶有這樣的意思:遇到某事,拿不準主意,踟躕難決,諸多顧慮,去反覆思量。我的「前思後想」,完全不是這個意思,而是:做一件事之前,多番考慮怎樣去做;事後,又不斷反思:做得怎樣,有甚麼經驗教訓,倘再去做怎樣才做得更好?

不論小事大事,我都這樣,成為了習慣。

比如有人約見,若言明商討甚麼,我會事前想好對商討的問題的意見;若並沒有言明,我也會猜想,他會來商討甚麼、自己的意見怎樣?事後,又檢討意見是否提得恰當妥善?

比如寫稿,執筆前總一次又一次去擬定腹稿;寫好了,重看多次;刊出後剪存時,還要再讀,看看如再寫,能不能寫得好一點。即使每三天一篇的《三言堂》,也如此。

比如參與會議,會前一定細讀議程,想想打算提出怎樣的意見。即使近年來,我在會議上甚少發言,也如此。會後,我會想想:決議怎樣,哪些人說過怎樣的特別的意見?

比如一些事件,我估計記者會來問我的反應的,在未接到查詢時,便想好怎樣去回答。事後,又反思回答得怎樣。

比如一些較重要的工作,我會把一個時期內的,每件都寫在記事簿。一有空暇,便去思考,並去徵詢別人的意見。董橋兄曾說我:「果斷」、「少有猶疑的表情」。其實,只因為我每事事前已審慎反覆思考過而已。

我的經驗,由此而來,並非只因經歷較長較多;對沒有經歷過的事,也因而少犯錯誤。

二○○六年十一月十一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