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 知天命與學《易》

知天命與學《易》

  孔子這樣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(我十五歲,有志於學問;三十歲,懂禮儀,說話做事都有把握;四十歲,掌握了各種知識,不致迷惑;五十歲,得知天命;六十歲,一聽別人言語,便可以分別真假,判明是非;到了七十歲,便隨心所欲,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。)

  他又曾這樣地說:「加我數年,五十以學《易》,可以無大過矣。」(讓我多活幾年,到五十歲時候去學習《易經》,便可以沒有大過錯了。)

  對比這兩段話,可發現:到了五十歲,他一方面是「知天命」,另一方面去學《易》。「知天命」的解釋很紛紜,我以為是「不惑」的進一步發展,懂得了人生世事的基本規律。他在這時候才去學《易》,並認為學了,就「可以無大過矣」,《易》是那麼高深,而又神乎其神嗎?

  「子不語怪、力、亂、神」(孔子不談怪異、勇力、叛亂和鬼神。)他並不迷信,更不是神秘主義者,決不會因這方面去推崇《易經》的。相傳《易經》的「傳文」(《文言》、《易傳》上下、《象傳》上下、《繫辭傳》上下、《說卦傳》、《序卦傳》、《雜卦傳》,合稱「十翼」),是孔子所作的有關注釋,大抵這是他學《易》時的筆記心得罷?

  我讀中學時,預科考試的中文,列有《乾文言》,可惜未有升讀。第二次接觸,是在建國初,得知一民主黨派,稱為「九三學社」。去查了一查,查出出自《易經》:「九三,君子終日乾乾,夕惕若,厲無咎。」(君子整天勤奮不息,甚至夜間也時時警惕,雖然面臨危險也無禍害。)也許就因為「夕惕若」,所以沒有出過大右派罷?

  再,在《射鵰英雄傳》裏,讀到洪七公教郭靖的一招「亢龍有悔」,打得歐陽鋒也退避三舍。這一招,和「潛龍勿用」、「見龍在田」、「飛龍在天」、「羣龍無首」等招,都出自《易經》;但「烏龍擺尾」一招卻無出處,而且有點滑稽,於是去讀《易》的興趣也提不起了。

  孔子在「五十而知天命」後,想多活幾年,是為了學《易》,必有緣故。我年直薄古稀,因愚頑而仍未知「天命」,但在七十後去翻翻《易經》,去了解那緣故,也是一樂事罷?

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七日

胸中海嶽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三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