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 張良和韓信的下場

張良和韓信的下場

張良、蕭何和韓信,並稱「漢初三傑」,是劉邦取得天下的大功臣。暫且按下蕭不談,張享天年而善終,韓則被誣陷而誅三族,兩人的最終命運大異。俗語云,「三歲定八十」,從他們年少事,頗可見不同下場的端倪。

張的祖父和父親,曾任五代韓王之相。秦滅韓,弟死不厚葬,散盡家財,尋求勇士去謀刺秦王,以報國仇。所聘得大力士,在博浪沙大鐵錘誤中副車。事敗,更名改姓逃亡。

匿於邳下,在橋上遇一老人。老人故意把鞋子掉了橋下,命張去拾回,又命代為穿上。張都遵命做了,老人讚他「孺子可教」,約五日後清晨來此再會。第一次老人比張早到;再約五日後,老人又比張早到;第三次,張半夜便起程,才比老人稍早。老人贈他《太公兵法》,日後運籌帷幄,甚得此書之助。

他追隨了劉邦,一直到底而無二志。晚年,他勸劉邦立蕭何為相國時說:「當初,我不惜家財,只為報國仇;現在目的已達,且貴為帝王師,實在很滿足了!」

韓出身寒微,寄人籬下,被嫌惡,一怒而去。一個洗衣的老婦,給他飯吃,他說:「我將來一定重重報答你!」老婦生氣地說:「我只是可憐你,不是為了你的報答的!」

一個屠戶少年,侮辱韓說:「你要是不怕死,就殺了我,否則,便從我的胯下爬過去!」韓看了那少年好一會,就俯身爬過他的胯下。全市的人,都笑韓是膽小鬼。

他最初投奔項羽,不被重用,便去歸順劉邦;也不被重用,且險些被斬,於是逃跑,幸得蕭何慧眼識英雄,把他追了回來。劉邦被圍滎陽,韓要脅冊立為王才發救兵,劉大怒,幸得張良、陳平勸阻,但相信已對韓警惕並懷恨在心。

張良造反,是為公,為報國仇,不惜毀家,而不是為了個人名利。他對那老人謙恭,是對長者的憐敬。兩次遲到被斥,確認是自己的錯,第三次便改了。這些,都與晚年的話相呼應。韓信餓飯,未忘他朝飛黃騰達,可去報答。忍受「胯下之辱」,只因不想殺人犯罪,以致小不忍而亂大謀。不受重用,便逃跑,造反只因為了個人名利。以流行一時的階級分析,去看兩人造反的堅定性,也是走了眼的。

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廿一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四)去尚纏綿(2000年7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