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 董樂出的骨灰

董樂山的骨灰

我曾在《明報‧三言堂》專欄,多次談及這位翻譯家和他的譯作――《第三帝國的興亡》、《一九八四》、《蘇格拉底的審判》和《紅星照耀中國》(初名《西行漫記》,董將其重譯後,按原作之名改譯此名)。他逝世於九九年一月十六日,享年七十五。最近,把所搜集得他的小說、詩歌、劇評、雜文、隨筆、書評、論文等,編輯為《董樂山文集》,已經出版;收錄他的譯作的《董樂山譯文集》,亦已在編輯中。

從遺作來看,他不但是一個翻譯家,而且是作家、劇評家、辭典編撰人。他曾費時十多年,獨力編撰了《英漢美國翻譯社會知識辭典》,所收詞語包括:書刊上常見的典故或典故性專名,如人名、地名、街名、商店名、商標名,而人名中又有真人和小說、電影中的虛構人物;帶有典故色彩的短語,但不見於一般詞典的;美國人日常生活中很熟悉、但還算不上成語的詞語;一些英語新詞等等。

因文集的出版,從國內雜誌的介紹文章中,又多知道了一點關於董的經歷。他很早便接觸共產黨,四O年在中學因反對懸掛汪政權偽國旗,被開除。四六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英文系,曾任教本港中大的姚克是他的老師。當時,以「麥邦」筆名發表劇評,名噪一時。四九年後,因在美國新聞處工作過,求職屢屢受挫而失業了一段時間。五七年被打成右派。七一年下放幹校,因搬重物折斷左臂。曾被通知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,公布名單時卻取消了。他的黨籍,由被定右派時直至去世,仍沒有恢復。

他的兒子董亦波,以《與命運抗爭》為題,在為文集寫的代序中說:「一九九九年三月的一天,董樂山的家人將他的骨灰帶離祖國。他在這片土地上的使命已經結束。」那時,只去世兩個月,雖未必有如此的遺言,但至少家人以為這樣做,並無違反其生前意願。其實,董曾有兩次去國的機會,但都拒絕了。第一次是四九年,有機會去香港工作;第二次是八九年,在哥倫比亞大學任訪問教授,任滿時親友勸其留下。

在去世前幾天,他在病榻上寫了《病中遙答方曉藍兄》,說:「即使人可以再活一次,你肯放棄你的工作,與我交換受一輩子屈辱,坐一輩子冷板凳嗎?」一輩子的屈辱和冷板凳,為甚麼都未能使他離開祖國呢?因為他從年輕時開始,就有一個畢生為「使中國成為一個自由、民主、繁榮和富強的國家」而奮鬥的理想。「他在這片土地上的使命已經結束」,因為無能為力再作貢獻了;但使命尚未完成,只好有待來者。

二OO二年四月二十日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夜聽春雨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七) 司徒華

頁 PAGE 1 / NUMPAGES 1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