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 清明何來秋景?

清明何來秋景?

《清明上河圖》,是北宋名畫家張擇端的不朽之作。宋徽宗趙佶於畫上,以瘦金體題了「清明上河圖」五字,並蓋上雙龍小印;題詩中有「如在上河春」之句。歷來論者都認為:此畫不但藝術性極高,而且很有民俗學的參考價值,所繪的是清明時節,汴京汴河兩岸的實況景像。

但近年,有人對這「清明時節」提出質疑,論據不少:一、畫卷之始,畫有小驢馱木炭,為準備過冬禦寒之用。二、畫中有短籬長滿茄子、垂柳茂盛、小童赤身、大人搖扇,等等,都不是春天應有的景物。三、乘轎和騎馬的人,帶僕從,似是上墳後回城,但上墳不限於春祭,秋祭亦可。四、戴草帽、竹笠的人不少,並非禦雨而是禦陽,清明時節汴京的氣候無此需要。五、有一招牌,寫「□暑飲子」,這小茶攤的「暑」字,正好說出了季節。六、北岸橋上,有擺賣西瓜的攤檔,西瓜不是春天的產物。七、一家酒店,掛寫上「新酒」兩字的旗子,據《東京夢華錄》,有「中秋節前後,諸店皆賣新酒」的記載。八、打穀場上,放置有碾穀用的農具,顯然在準備秋收。九、紙馬店門前冷落,沒有一個顧客來買上墳祭祖的用品。……等等。

上述從畫面中找出來的實證,所繪的是秋色而非春光,不像是北國春寒的清明,反似「秋老虎」在發揮餘熱的季節。

那麼,宋徽宗趙佶所寫的畫題《清明上河圖》,「清明」這兩字又如何解釋呢?

解釋有種種,其一:汴京城內、外城及郊區,共劃分為一百三十六坊,外城東郊的第一坊是清明坊。這樣,《清明上河圖》便可解作,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景色。

其二:「清明」兩字,亦可解作「太平盛世」。圖中河運不絕、店鋪林立、酒店茶館生意滔滔、行人顧客熙來攘往、長者悠閒、小童嬉戲……,這正是一片「太平盛世」的經濟繁榮的景像。

畫家又為甚麼不繪春光而取秋色呢?據《汴京遺志記》所載:「汴城八景」中,以「汴水秋風」居首位,秋季汴京汴水兩岸,是最為繁華熱鬧的。他的取捨,就是要繪出這繁華熱鬧。

北宋滅亡,張擇端南渡,思念故國,又再繪了一幅《清明上河圖》;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,便是這重繪本。清代陳枚等,曾臨摹此畫,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。

二○○二年七月七日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