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 齊景公求雨

齊景公求雨

這是《晏子春秋》中的一個故事。

春秋時候的一年,齊國大旱,快要錯過了播種的季節了。當時的國王景公,召集群臣,說道:

「天很久沒有下雨了,老百姓將要捱飢抵餓,我叫人去占卜,說是山神河神作怪。我想稍為徵收一點稅,去祭祀山神河神,可以嗎?」

沒有人回答。相國晏嬰,上前說:「不!祭祀山神是沒有用處的。山神以石頭作身體,以草木作毛髮。長久不雨,他也熱得不堪,毛髮枯焦,難道不也想下雨嗎?祭祀他有何用?」

景公說:「那麼,去祭祀河神,可以嗎?」

晏嬰說:「也不行!河神以水為國,魚鱉是他的臣民。長久不雨,泉水枯竭,河流乾涸,他的國土將要喪失,他的臣民將要旱死。假如他有辦法,難道不也想下雨嗎?祭祀他有何用?」

景公問:「那麼,我該怎麼辦?」

晏嬰說:「作為國王的你,假如離開皇宮,到曠野去,經受日曬風吹,像山神和河神一樣,為自己的國土而擔憂,與老百姓同甘共苦,這樣,天或許會下雨的。」

景公聽從了晏嬰的意見,果然真的走出深宮,去到曠野,暴露在猛烈的太陽下,經受大風吹襲,親身體驗得老百姓的處境。

這樣,過了三天,天下起大雨來。旱情消除了,莊稼還能及時趕得上去播種。

景公沒有去祭祀天,是不是天被他感動了呢?

這故事頗有啟發性,我想到的,如下。

一、在高位者,最容易想到解決困難的辦法,就是加收賦稅。在災情中,老百姓已極其艱困,加收賦稅,雖以祭祀為名去解救他們的艱困,其實,不是更加加重他們的艱困嗎?頭腦怎麼這樣簡單呢?

二、求神求他人,都不如求己。遇到困難時,首先要反求諸己,首先問一問,自己能夠做些甚麼?是否已經盡力去做了?否則,神或他人都幫助不了你的。

三、走在最前線,與群眾同甘共苦,這樣就能團結群眾、啟發群眾、動員群眾,由此產生巨大的力量,去共同奮鬥。當然須有一個過程,但卻終於能夠戰勝困難的。

二○○八年一月二十六日

《三言堂》的「一言」(之十六)青山不老(2008年7月初版)

Share on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

Shopping Cart